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专题 > 神州大地 > 正文

在沪港人 | 张艳:热爱上海见证金融开放的“探路者”

2023-07-28 15:08:59大公网 作者:张帆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伴随着“东亚中国”的成长,张艳全程见证了祖国金融领域的开放不断迈向更高水平

  2007年的农历春节,是张艳十多年来都难以忘怀的。为工作需要,她没有休假就风尘仆仆赶赴上海。走下飞机舷梯的那一刻,扑面而来的干燥和阴冷,是在香港从未体验过的。但是,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孤寂、因湿度降低而带来的皮肤不适,这些与胸中满怀的憧憬和使命感相比,都是微不足道的。

  就在那一年,那个时间,当这座陌生的城市里,周遭的市民们还在年味中放松,金融界早已一片沸腾——为履行入世(WTO)承诺,2006年底,中国对符合条件的外资银行开放申请,可将境内的分支机构升格为法人。东亚、汇丰、花旗、渣打成为首批获准在中国内地设立法人银行的外资银行。张艳的到来,正逢“东亚中国”开张。可能她自己都没有想到,这一程也开启了她职业生涯乃至人生的精彩篇章。伴随着“东亚中国”每一步的成长,她还全程见证了祖国金融领域的开放不断迈向更高水平。如今,她和团队仍在为更远的目标努力着。

  打开大门忙到起飞

  要与张艳约一个宽裕的时间交流并不容易。现任东亚银行(中国)有限公司行长助理兼华东区区长的她每天都被工作排满。待到上海的事情暂时结束,又有华东地区其他地方的出差在等着。银行业一直是经济的晴雨表,清闲常常意味着萧条,而忙碌则映照出繁荣。在张艳的记忆中,来上海后,忙是始终不变的主旋律。来沪伊始,她就担任东亚银行上海分行副行长,之后至今一直在管理岗位上担当重任。

  2007年,正是我国银行业扩大提升对外开放元年,张艳和一起来沪的那批伙伴,无意中也成为祖国内地金融业一个新纪元的开创者和见证者。跟随她的介绍,我们再次重温了那些载入史册的标志性事件——随着中国加入WTO过渡期结束,国务院和银监会于2006年11月先后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实施细则》,根据这两项文件,2006年12月11日起,在内地的外资银行由分行主导向法人主导过渡,开始全面享受国民待遇。首批获准设立法人银行的四家外资银行是东亚、汇丰、花旗和渣打。2007年4月2日,上述四家外资法人银行正式开业。根据规定,他们可以从事全面外汇和人民币业务,包括对中国境内公民的人民币业务。用张艳的话解释,就是拿到了“全牌照”,业务机会大幅增加。与此同时,四家外资法人银行在内地的进一步发展计划也紧锣密鼓跟上,包括增设网点、招募新员工,在内地其他城市开设分行等等。“忙到起飞”不可避免。

  引入港企先进经验

  张艳说,东亚银行其实与上海有很深渊源。早在1920年,刚刚开业两年的该行就在上海设立了第一间分行。毗邻外滩的四川中路上有建成于1920年代的东亚银行大厦,已被列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这栋大楼现在仍属于东亚银行,他们已在里面建起了沪港银行历史展览馆,记录着金融领域的双城互动。

作为金融界专业人士,张艳现在常常受到在沪港人团体邀请,为大家讲解金融知识

  百余年来,东亚银行在内地的业务从未间断,改革开放又为他们带来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特别是对正在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上海,银行更是不断加大投入。内地对外资银行全面开放后,他们又选址浦东陆家嘴设立了新的中国总部。张艳说,东亚中国开业正赶上内地银行业的黄金时期。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并没有给中国内地带来太大影响,中央又不断出台“稳增长、扩内需”的政策,让各行各业乃至居民个体的金融需求大幅增加。相对于本土银行,外资银行熟悉国际规则,经营机制灵活,产品品种丰富,让消费者耳目一新。其中,港资银行的专业水准和服务更是优势明显,加上大家都是同根同源,文化相通,因此很容易受到内地客户的青睐。短短几年,东亚中国在内地的网点就增加了不少。

  在创新能力上,港资银行也走在外资银行前列。以东亚中国为例,2008年成为首家在内地发行人民币借记卡及信用卡的外资银行,此后又在外资行中率先打造全面微信支付功能等。2014年,东亚中国又成为第一家在上海自贸区开设支行的外资法人银行,为很多中国企业客户走出去担当重要融资平台和结算通道。又如,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的国家发展战略逐步落地,东亚银行也充分发挥最大香港本地银行的优势,不仅在大湾区“9+2”城市实现了网点全覆盖,更是加大在大湾区的投入,推进数字化转型、跨境理财等重要业务,力争再一次走在外资银行的前列。

  授人以渔为本土育人

  外资银行的扎根本土,为国内实体经济提供了支撑。在银行业务不断拓展的同时,很多银行也将运营成熟的人才培训机制引入内地,为本地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东亚银行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在该行的人员培训领域,张艳承担了很多工作。“我自己看到很大的变化,其中之一就是,刚刚来时,一些主管级、分行行长级的关键岗位上都是香港人。而现在,我们本土分行行长占了绝大部分,高管也大多本土化了。”

  现在的办公室在浦东陆家嘴,她也是浦东开发开放的见证者,每天目睹仍在不断“成长”的浦东和上海也让她充满力量

  张艳解释说,每个银行内部对员工都有自己的要求和培训计划。当年为了业务需要,东亚银行将很多香港员工调来上海,这些人基本都是银行培养多年的,从一线成长为高管,熟悉内部流程和规则。他们来沪后,一方面开展各项业务,另一方面带教新招募的本土员工。小到待人接物、服务意识、沟通技巧,大到报告的规范格式、内部运作、人员管理等都会手把手教学。除此之外,根据不同岗位和职位级别,银行内部还有不同的培训计划。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培养,不少员工还有机会被派往香港和海外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分支机构实习工作。

  令张艳欣慰的是,经过多年的努力,东亚银行内部就涌现出不少优秀的本土人才,其中有不少人刚刚毕业就投入东亚银行,如今已晋升到主管甚至更高级别。在这位老师眼中,今时今日,很多内地学生在语言、效率、交流上的能力不断提高,有些完全不输给香港同龄人。另一方面,依托土生土长的优势,内地人才在思想文化上更接地气,上海的大环境又赋予他们更强的拼搏意识,这些都更有利于银行在内地业务的拓展,也能够为本地的金融业发展注入新活力。展望未来,她对自己的学生们还有更大期待,“希望他们未来可以走出上海,贡献全国。”

  爱上这座城的热度

  除了忙,张艳在上海的新生活还可以概括为一个“热”字。这其中有现实气温上的热,也有耳闻目睹这座城市脉动的热情之“热”和日新月异的发展之“热”。

  张艳印象特别深刻的,就是看着上海为举办2010年世博会而展开大规模城市更新,周围的硬件设施越来越好,人员的素质也越来越高。而似乎一眨眼的功夫,世博会就开幕了。184天里,她因为工作需要,常常会陪同来自全国各地的客人参观世博会。在5.28平方公里,跨越浦江两岸的世博园往返行走、参观、感受,他们和每个观众一样体验着“跑断腿”,高温酷暑天烈日下排队的“酸爽”, “很累,七八月份参观还特别热,但是大家都很开心。”

在上海二十多年,张艳已经把上海当成家,也结交了不少朋友,定期参加各类交流活动

  还有很明显的感觉是,世博会之后“上海更厉害了。”张艳办公室所在的浦东陆家嘴,近3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已经集聚起6000余家中外资金融机构。每天置身其中,感受着千帆竞发的蒸腾,温暖和向上的力量油然而生。即便是不多的休息时光,张艳也会为不断增多的休闲新去处产生选择困难症:静安、外滩、临港、徐汇滨江、前滩…… “世纪大道,有时候可能一段时间没去,又忽然多了两幢楼。上海的变化真快。”当然,这样的速度也让她早已忘却了初来时的不适应,她还交到了很多内地的朋友。在假日约上三两知己,在市内品尝各地美食,体验不同文化,给她的业余生活增添很多欢乐。

  为更多后来者铺路

  将人生最好的年华贡献给了上海,张艳无怨无悔。甚至于已经太习惯上海的生活,她还坚定地表示要继续留在这片热土,至少“要做到退休”,未来的计划也已经排得满满当当。

  从银行业内部来说,张艳直言,外资银行进入内地其实并非一马平川。这十多年来,他们一边要应对国际国内经济带来的新挑战,一方面也要不断适应本土的市场和文化。有上升也有调整,但总体趋势还是不断向上,并逐渐找到了自己的发展道路。展望未来,她认为港资银行仍然可以担当桥梁,继续利用国际化优势,为上海和祖国的更高水平开放做更多探索,与本土同行共同服务国家发展大局,贡献实体经济。仅从东亚银行来说,近年来就配合国家不断探索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大绿色金融投放,实行无纸化办公,减少碳排放等等,都受到业内外的肯定。在上海本地,东亚银行也正在计划为临港新片区和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投入更多。

张艳(左一)参与上海市香港商会的活动

  从个人发展规划上,张艳毫不犹豫地表示,希望能更多参与人才培养。特别是非常想为现在的香港青年提供支持。她说,虽然现在内地的人才越来越优秀,今日的港人过来工作,比起他们那时候,要面临的竞争也会更加激烈。但是“人生从来不缺机遇,缺的只是努力。”作为过来人,她也愿意尽力为他们加油鼓劲,并扶上马再送一程。

  近年来,无论是在本职工作上,还是参与在沪港人团体工作,张艳都不忘为港青发展探路搭台。她说,很多港企都越来越注重香港青年的培养,如东亚银行近年来都有名额专门面向在上海或内地高校就读的香港学生招聘,入职后对他们进行为期两年的培训,考核通过后会让他们自主选择想去的岗位。作为一名浦东新区政协委员,她还和很多港区委员一起,不断创新思维,为港青在沪发展“进得来、留得住”发声。“我希望香港青年们能够不惧挑战,抛开优越感,懂得感恩,为自己、为上海、为香港的美好明天而奋斗。”

  可以预见,作为香港传统优势的银行业,未来仍会是香港新一代值得投入的领域。而若是他们能够有缘来到上海,与这位美丽的张老师牵手,一定可以行得更稳,走得更远。

责任编辑:李孟展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