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专题 > 神州大地 > 正文

在沪港人 | 张国正:深情谱写沪港双城故事的“先行者”

2023-07-31 17:04:22大公网 作者:张帆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来上海工作生活二十多年,“上海女婿”张国正认为,这是他人生最精彩的一段时光

  三十多年过去了,张国正忆起那天晚间看的电视新闻依然激情澎湃。那是1992年初,他在仲量行香港公司工作。那一夜回家调到九点新闻,正看到邓公南巡抵达上海,与当地官员们谈起浦东开发。“浦东这两个字就进了我的脑袋。”

  或许张国正自己都没想到,多年后的现在会在浦东上班。透过他办公室明亮的落地窗抬头远眺,矗立在陆家嘴的几幢上海标志性建筑在云雾中若隐若现,有孟浩然诗中“气蒸云梦泽”的磅礴气势。但比起孟夫子,张国正要幸运很多,在国家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大潮中,他从不是“欲济无舟楫”的旁观者,还是一个“先行者”。

  拉开窗帘怦然心动

  张国正说,自从看到电视新闻后,他就特别留意去了解浦东,了解上海。回到公司,他追问曾经到过内地的同事:“浦东像不像曼哈顿?”当听闻那里还是一片农田,他仍然不敢相信。直至通过《大公报》、《香港文汇报》看到真实的照片,才知道同事所言非虚。但这并不妨碍他对内地的向往。1993年,他加入梁振英测量师行。当时,公司管理层已经受到邓公南巡讲话的鼓舞,要为祖国的建设投入更多,这也促成了他第一次到上海出差。

  张国正(右三)是在沪港人的“精神领袖”,每一次在沪港人活动从不缺席。这是他参加2022年12月的“沪港慈善健步行”

  那一年的上海,浦东仍然有大片农田,整座城市与香港的差距不言而喻,但张国正在第一个清晨就怦然心动。那次是半夜抵沪,入住延安西路的贵都大酒店后就睡了。第二天一早拉开窗帘“我有点惊呆了。”酒店周围一大片红砖瓦片的老房子映入眼帘。之后,他抽空沿着边上的乌鲁木齐路散步,途径已经成为中福会少年宫的嘉道理公馆,以及很多欧式老洋房,无不让中学时代就开始在英国生活的他心生亲切。“上海原来是这样的!”他早就了解过,上海是中国最早的中西文化交流交汇点,香港虽后来居上,但很多富有情怀的老建筑已经被高楼替代。而上海在城市改造进程中,还保留着这些历史文脉,看得见摸得着:“太感动了。”

  “上海情结”的种子由此播撒在他的心田。

  破釜沉舟为“爱”移民

  “我们可以算第一批真正参与到内地房地产发展的人。”张国正讲到自己的专业工作,自豪之情溢于言表。梁振英测量师行不仅是港商中较早关注内地发展的,更是最早付诸行动的,还逐渐把香港一半市场放弃,转投到内地来。张国正来上海的次数也越来越多,专门请了老师学习普通话。更重要的是,他们将以测量师为代表的房地产专业服务首次引入内地。

参加支持《香港国安法》签名活动

  在工作中,他亲眼见证了内地房地产市场从无到有。最初,还没有针对本地居民的房地产交易。他们在上海的业务,基本限于为境外人士处理在境内的业务。但业务量也快速增长,因为来上海做生意的境外人士越来越多,带来更多在房地产方面的需求。很快,飞来飞去处理业务已跟不上节奏。他笑着说,以前港片里有一个粤语俚语叫“二五仔”,是指告密者或出卖他人者。最初,他们这批人保持着每周一或周二飞来,每周五飞回去的往返频率,也被戏称为“二五仔”。但随着工作深入推进,他深感继续做“二五仔”不仅推高了时间、交通成本,也不利于掌握瞬息万变的当地市场动向,更无法真正融入祖国发展。“必须接触当地,准确把握国家政策法律法规。”因此,他向管理层建议:“不如我直接就过来了。”

  谈到这里,张国正的眼神中又闪现出些许温馨,笑着说,决定落地上海“也有我个人的原因,就是我在香港认识了一位上海姑娘。”当时,女友是做投行的,在深圳协助内地企业处理在港业务,也有机会转到香港工作。但是两人讨论了很久,一致认为还是应该回到上海。1996年,他们结婚了,“上海女婿”卖掉了香港跑马地的房子和奔驰轿车,带着破釜沉舟的决心为爱前行。公司对于他的建议也非常认可。1997年,张国正出任梁振英测量师行上海分公司总经理,用他自己的话说,“基本上就是移民了。”

  两位数增长“打击”老外

  张国正记得,自己正式来上海工作比香港回归还早了半个月。之后,梁振英测量师行在深圳、北京等地的业务也全面铺开。从那时起至今二十多年,整个市场都基本维持着向上的态势。2000年,梁振英测量师行通过互换股份的方式,与英国DTZ公司及新加坡戴玉祥产业咨询公司合并成立戴德梁行,张国正继续担任上海分公司总经理,之后又出任戴德梁行中国行政总裁、亚太区董事局主席兼大中华区执行总裁。他管理的团队从20多人发展到数千人。

  作为一家房地产领域的专业服务企业,他们的主要业务包括了物业管理、投资咨询、研究顾问、房地产价格评估、规划设计等等。张国正笑着介绍,团队在上海的第一个项目就是在浦东的“上海招商局大厦”。接下来十多年间,又先后参与了外滩商业街、静安区南京西路商圈、大虹桥商务区的商业布局规划设计,上海中心的招商。上海世博会期间,他们承担了园区策划和场馆建设管理工作。此外,还有一些单体物业的招商和规划。忙碌也给他一个独特的视角,见证祖国的腾飞。

  张国正难忘20世纪末某年,公司接待一批美国人,向他们介绍中国经济发展情况时,讲到中国的GDP年增长是18%,一个老外当场站起来表示:“你们肯定搞错了,我们美国都只有3%。”接着一定要他们立刻打电话去负责数据统计的香港总部核实。最后,当详实的佐证材料摆在眼前,“确实是两位数增长”,这位老外仍然固执地说“无法相信”。但是,没过多少时间,海外对于中国的看法就逐渐转变了,特别是很多人亲身踏上中国的土地,亲眼目睹后,无不会感叹:“你们中国太厉害了!”

  用“脚”和资本相信他

  除了将香港在房地产规划设计、管理运营等现代服务业经验和人才“引进来”,让这座城市更加现代化和国际化,进入新世纪,张国正团队还不断接到外企进入中国市场的咨询委托。在他印象中,2001年是关键一年。在此之前,内地并没有商业地产概念,房地产长期等同于住宅。但随着APEC会议迎来诸多外国元首和国际知名企业家亲临,海外对于上海和中国的认识更加直观。与此同时,上海还提出了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等规划,之后又成功取得世博会举办权,一系列的利好消息都推动着境外投资者对中国市场投入更多,投资策略更加多元,特别是港资企业。“你看,当时基本没有内资公司会盖办公楼,只有香港公司和少部分新加坡公司会。现在半条淮海路和南京西路的一大片,都是港资地产商的项目。”香港的地产商几乎无一缺席。

  张国正还注意到,上世纪90年代初,港资地产商进入上海时仅把这里看作全球投资的一个点,且多为短期。但2001年后,基本都把上海当成第二总部了。他认为,这都是因为看到了邓公绘制的蓝图。“他让越来越多的人相信,美好的未来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像我离开香港来到上海,是用脚来相信他。那么多外企,是用资本来相信他。”

  成为受羡慕的一群人

  回首在上海的风云岁月,张国正最大的感慨是“幸运”,“基本上没有遇到很大的困难。”定居上海后,他的生活很幸福,孩子在这里出生,读书也很好。和很多港人一样,长期在内地发展,还帮他们抵御了不少世界经济动荡带来的风险。他笑着说,1997年金融危机时回港出差,看到很多同事都愁眉苦脸,曾忍不住庆幸自己早就卖掉了房子和车子。曾几何时,很多港企为了鼓励员工到内地发展,还要给足他们外派津贴。“当时是求着他们来。但是后来很多人开始抢着要来。我们成为受香港的朋友同事羡慕的一群人。”

  张国正将在政协学到的“民主协商”引入到在沪港人团体中,2020年,他又发起成立了“在沪港人同心盟”,团结沪上各个港人社团,一起为香港发声出力

  还有令他欣慰的是,发展现代服务业,香港是内地公认的良师。作为“老师”的代表,他目睹了学生不断进步。张国正说:“我们测量师有一个工作是评估房屋价格,然后出一个报告给银行。当时,我们遇到很大的困难,就是有些客户会认为价格可以随便写,或者多给你一点费用,你帮他写高一点。我们解释给他听不可以,他不同意不接受。另外还有对于契约精神的理解,很多人签了合同好像没有一回事的……”如今,这些困惑早已荡然无存。上海在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报告中排名的还在逐年提升,更是对“老师”最好的回馈。

  站上新赛道“再出发”

  2019年,张国正离开戴德梁行,与战略投资人普洛斯(GLP)共同创立安狮资产 (ACR Asset Management)。他说,当下的中国房地产市场逐渐从增量市场转向存量市场,未来更加需要关注既有资源的优化整合,使之在国家新发展阶段焕发新生,这启发了他换一个赛道再出发。之前在戴德梁行做的是服务型工作,现在偏向投资型。借助基金的力量,他们已经在京沪等地收购一些园区,结合国家最新产业政策需求后,重新改造、重新招商运营。

  张国正举例说,近几年来,生物医药、人工智能、造车新势力、元宇宙这些板块持续升温,他们就特别聚焦打造专业的园区。比如生物医药,不是单单把楼房装修一下,而是要在园区建立对应的实验室、成果转化平台、引入专家库,并帮助对接医药企业参与,使得入住企业不仅无后顾之忧,在从0到1的过程中少走弯路,才有从1到N的更多可能性。这两年来,他们还专题研究了国家“十四五”规划、中共二十大报告、习近平总书记对于香港的多次讲话。“‘一国两制’方针可以坚定推行,国家对于未来发展规划的明确性,政策稳定性,让我对未来有了更大期待。我可以做更长远的计划了。”一方面“希望运用我们的管理运营经验,继续推进不动产资本化。”另外一方面则是加快年轻一代人才和团队的培养。目前,他的公司里年轻人占了绝大部分,而且都是内地的青年人才。为了,他也愿意给更多香港青年提供学习和锻炼的平台。

  持续赋能两个引擎

  熟悉张国正的人都知道,他的生活中还有很重要的一个板块是社会活动。来沪后至今,他先后担任了多个在沪港人社团领袖,还是一个资深的政协委员。他说,早在英国读书时,就认识到不能局限在港人和留学生圈子,必须融入当地人中间。回港后,他也会有意识地参加一些社团帮自己增长见闻。这个好习惯在上海得以发扬光大,则要感谢太太的引领,不仅让他比其他在沪港人更方便与上海人交朋友,有了“家庭学校”的耳濡目染,他对于国情、内地风俗和国家大政方针的把握也更加准确。

张国正曾担任多个在沪港人社团的领袖,受到在沪港人的高度肯定和爱戴

  忆起自己因为国情知识不足而闹过的笑话,张国正自己讲一次都会笑一次。“我开始以为中国只有一个政党,13亿中国人都是中国共产党党员。直到后来朋友介绍,才知道还有民主党派,还有一个很厉害的组织叫政协。我就想我应该要参加。”当时还在卢湾区上班,打听到区政协的办公地址,他就直奔那里申请做政协委员。令他非常感动的是,接待处的工作人员不仅没有将他拒之门外,还带他到二楼展厅参观,耐心地向他普及政协的知识。“原来政协委员是相关组织提名推荐的。那个人还欢迎我‘以后有机会参加’!”

  这个“以后”并没有等多久。因为不断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在接下来的二十多年间,张国正加入了欧美同学会、上海海外联谊会等组织,还被推选为卢湾区政协委员、上海市政协委员。除了为上海的发展建言献策,他也将“协商民主”理念引入到港人团体发展中。他说,在很多港人团体里,很多代表不同阵营的声音竞争激烈,民主固然是好事,但若理解不当就容易分化,带来内耗。因此,在他领导的团体就一直推崇通过协商来帮助大家劲往一处使。2020年,当疫情和“修例风波”让在沪港人的心情笼罩在阴霾中,他又发起成立了“在沪港人同心盟”帮大家提振信心。同样也是通过“民主协商”的方式,将沪上不少港人社团组织集结起来,在上海本地推广香港品牌,或者在重要时刻组织活动或为香港联合发声。这不仅受到在沪港人的一致拥戴,大家也更坚定了信心要继续扎根上海,联通沪港。

  从香港精英到上海女婿,从港企高管到内地港人团体领袖,从参与经济发展到积极参政议政……多年来,张国正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书写了一部颇具浪漫色彩的“双城记”,如今还未完待续。那么,沪港双城在他心中各自地位几许?面对记者这样有点老套的发问,张国正并不觉得意外。他笑着说,非常赞同时任上海市市长徐匡迪当年的比喻:一架飞机两个引擎,分工合作,共同推动祖国经济向前发展。现在,在他心中,两个引擎还应承担一个新使命,那就是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把中国故事讲好。

  其实,三十多年来,张国正自己身上又何尝不是有两个引擎在驱动,不断创造事业和人生新的精彩?那就是他对沪港双城同样的炽热的、不变的爱。

责任编辑:李孟展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