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专题 > 神州大地 > 正文

2024第二届全国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创新人才培养与产业化闭门研讨会在深举行

2025-01-18 00:05:42大公网 作者:毛丽娟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1月17日下午,2024第二届全国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创新峰会专题活动——创新人才培养与产业化闭门研讨会在深圳召开。全国知名高校的专家学者、头部企业技术高管汇聚一堂,聚焦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分享数字空间AI内生安全与新质生产力、Al驱动的DAS 技术应用落地、人工智能赋能医学图像分析、人工智能场景应用的挑战与破局等内容,深入探讨AI时代人才能力模型的新范式、教科产赛一体融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围绕人工智能应用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展开热烈讨论。

记者毛丽娟摄

  教科产赛一体融通人才培养模式

  大连理工大学创新创业学院副院长、大连市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吴振宇,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教务处处长林菲主持会议。

  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北京大学教授、深圳研究生院先进网络技术实验室主任李挥,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协理副校长、CAAI会士熊辉,深圳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教授雷柏英,南方科技大学创新创业学院副院长邵理阳,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教务处处长林菲,中科产发(深圳)运营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阎镜予6位专家应邀作主题报告。

记者毛丽娟摄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协理副校长、CAAI会士熊辉校长作题为《AI 时代:人才能力模型的新范式》的主题报告。他认为AI时代对人才的要求发生了根本变化,未来的人才不仅需具备专业知识,还要具备创新思维、跨学科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能够有效运用AI技术。他提出,创新能力的培养应从提升提问能力、强化实践驱动、结合科研育人等方面入手,通过将科研与教学结合、实践项目驱动,在实际问题中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适应快速发展的AI时代。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教务处林菲处长作题为《人工智能教科产赛一体融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的主题报告。详细阐述了学校在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方面的创新实践,通过科、教、产、赛四位一体的融合模式,培养符合AI时代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学校紧密结合浙江省产业需求,优化学科设置,推动“人工智能+X”的跨学科课程体系建设。同时,通过实践驱动、科研育人和课程改革,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强化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确保教育与产业需求紧密契合,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和真实的项目经验。

  多家高校共话人工智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华南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CAAI会士陈俊龙,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袁春,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卢光明、深圳大学教授、广东省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冯大权等12位专家围绕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创新“人才培养与产业化”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展开对话,分享观点。

  国务院参事、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信息学院院长CAAI理事长戴琼海作总结发言。戴院士总结发言中回顾了人工智能学会的发展历程,并强调了AI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特别是产业与教育的结合。他提到,AI领域的企业普遍面临盈利困难,强调只有通过将AI技术与实际应用场景紧密结合,才能推动行业的持续发展。院士还指出,教育体系与产业的脱节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在AI领域,教育需要更加市场化与实践导向。他建议加强跨界合作,鼓励学生创业,并推动AI企业与高校联合,通过共同努力实现产业和教育的融合发展。最后,他希望通过大赛等平台促进AI产业的落地,确保技术与产品真正能够进入市场并产生经济效益,为中国的AI产业发展做出贡献。会后将形成《全国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创新“人才培养与产业化”深圳共识》,在大会闭幕式正式发布。

  赋能大湾区数字经济转型

  2024首届全国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创新挑战赛总决赛暨全国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创新峰会于1月17日-19日在深圳举办,活动邀请了国内外人工智能领域近10位院士在内的120多位学术界、产业界专家齐聚一堂,以“场景驱动·数智强国”为主题,围绕“以赛助研、以赛促评、以赛定标、以赛引才、以赛创业、以赛招商、以赛办展”的使命任务,采用“1+1+8+5+N”模式,开展1场展览展示及数据集测评、1场开幕式暨主论坛、8场总决赛项目路演、5场专题论坛和N场特色活动。

记者毛丽娟摄

  与会院士专家、产业界代表交流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实践,探讨生成式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挑战和AGI生态的商业模式,展望具身智能体、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多模态大模型、生物制造和低空经济的未来趋势,围绕我国人工智能发展背景、机遇挑战和伦理安全展开观点碰撞与思想交锋,聚焦人工智能原始技术创新、场景需求对接、工程化推广与生态构建、典型行业应用和产业落地解决方案等核心问题,加速推进人工智能的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产业链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深入探讨促进低碳绿色化、产业智能化和科技发展可持续化的人类美好未来,为赋能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转型和新质生产力建设贡献力量。

责任编辑:李孟展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