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旅游 > 新疆 > 焦点 > 正文

喀什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新光彩

2023-05-22 10:24:03大公网新疆文旅频道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稀缺的文化资源。喀什地区地处世界古文明的交汇地,在多种文化融合和碰撞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种类繁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它们是中华文化一脉多枝的千年积淀,是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扬。

  在喀什地区,从民间文学到民族舞蹈,从传统服饰到艺术创作,从医药产业到手工技艺,形态多样、各具魅力的文化浸润于大漠、乡村、高原雪山之间,贯穿于喀什各族群众衣、食、住、行、生产及娱乐活动的方方面面,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绽放着绚丽光芒。

游客在喀什古城的一家铜器店选购铜茶壶。

  让非遗文化“活”起来

  维吾尔族模制法土陶烧制技艺以口头方式传承,没有文字,没有图纸,没有模板,创作随心所欲,其造型与花纹全都源于生活,与自然浑然天成。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维吾尔族模制法土陶烧制技艺与享有盛誉的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一样,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彰显了身份的尊贵。维吾尔族模制法烧制的土陶分为素陶和琉璃陶两大类,制作工艺基本相同,琉璃陶是在素陶的基础上进行上釉着色制作成的,实用性和艺术观赏性俱佳。

游客在英吉沙县土陶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阿卜杜热合曼·麦麦提敏家近距离感受土陶文化。玉素普江 库尔班江 摄

  作为模制法土陶烧制技艺的第七代传承人,阿卜杜热合曼·麦麦提明从小跟随父亲学习模制法土陶烧制技艺,塑泥、雕花、精磨、上色、烧制都传承了中国陶器古法技艺。在长期的实践中,他不断创新技术,制作碗、碟、盘、壶、罐近百种器皿,具备了观赏和实用双重价值,在文化传承上增加了生命力。

  以前,土陶产业未成规模,阿卜杜热合曼·麦麦提明一度产生担忧,“我们自身存在一些技术难题不好突破,产业发展慢,学艺的人就越来越少。”如何擦亮土陶的“金字招牌”,成为亟须解决的事。

  多年来,英吉沙县投入资金助推“土陶村”摸索“非遗+乡村旅游”的产业发展之路,并积极培育非遗传承人才队伍。同时,对口援疆省市也以资金支持、培训交流等形式倾力相助,使“土陶村”不仅产业得到长足发展,也渐成游客打卡地。

踩线团成员正在土陶博物馆参观拍照。

  现如今,“土陶村”每年可接待旅客3万余人次,旅游收入达100多万元。游客多、销路广,投身土陶技艺的村民也多了。据悉,“土陶村”现有20余户村民从事土陶制作,户均年增收1万元。“我在村里开设培训班,手把手教授了16名村民学习制陶技术。我的心愿就是让这项古老技艺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阿卜杜热合曼·麦麦提明说。

  毋庸置疑,非遗蕴含着独特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具有独具一格的魅力。然而,任何文化只有“近人”才能“迷人”,只有更紧密地连接现代生活,连接人民群众,才能绽放更夺目的光彩。因此,近年来喀什地区最大可能提升非遗的“熟化”和“活化”程度。通过宣传推广,使得非遗不仅成为人们记忆符号,也成为生活符号,避免这些宝贵的遗产被湮没甚至消失。各县市还利用新兴媒体、短视频等平台,摆脱地域、时间的限制,通过数字化建设,让非遗“活”起来,让“久居深闺”的非遗文化,以喜闻乐见的方式被更多人看见、了解、喜爱,最大限度地激发了非遗文化内在活力,挖掘外在潜力,焕发持久的生命力。

  让非遗音乐传承后世百代

  十二木卡姆,汇集歌、诗、乐、舞、唱、奏于一身,它运用音乐、文学、舞蹈等各种语言和艺术形式,表现了维吾尔族人民绚丽的生活和高尚的情操,反映了他们的理想和追求,以及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所产生的喜怒哀乐,具有抒情性和叙事性相结合的特点。2006年,十二木卡姆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木卡姆文化传承中心。

  十二木卡姆由12套大型乐曲组成,其中的每一套包括“穹乃额曼”(意为“大曲”,系列叙咏歌、器乐曲、歌舞曲)“达斯坦”(系列叙事歌、器乐曲)和“麦西热甫”(系列歌舞曲)三大部分。每套含乐曲20至30首,十二套共近300首,完整地演唱需要20多个小时。

  作为十二木卡姆之乡,近年来,莎车县加强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力度,专门成立了十二木卡姆传承保护中心,加大对传承人的经济和生活方面补助和照顾,让他们享受到了住房、医疗等方面补助政策,解决了文化艺术传承的后顾之忧。

  麦麦提·艾海提是老一辈传承人,多年来,他带过不少徒弟,在音乐、舞蹈上都有很高的造诣,是该中心德高望重的老师。近两年,他们一起在国家大剧院和援疆四省市演出了近百场。每次演出,轻松活泼、生机勃勃的民谣演唱和表演,都受到当地群众欢迎,让观众赞不绝口。

莎车县十二木卡姆传承人演奏。

  莎车县十二木卡姆文化艺术中心现有传承人近50人,年龄最大的70多岁,最小的20多岁。传承人古丽帕热·吐尔洪说:“很荣幸能成为十二木卡姆的传承人,也很感谢各位前辈老师的倾囊相授,以后,我将全力以赴,把优美舞姿展现给全国人民,展现给全世界。”

  长期以来,喀什始终坚持以建设重要的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为目标,全力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传承和发展。利用中华传统节庆春节、端午节、中秋节,以及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古尔邦节、诺鲁孜节、肖贡巴哈节和“非遗日”等时机,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展演展览活动,木卡姆、麦西热甫、鹰舞鹰笛、民歌等多种不同民族文化遗产深受当地群众喜爱。

  让非遗铜器为旅游添彩

  化铜、切割、打磨、抛光……炎热的夏日,在喀什古城旅游景区,伊玛木·麦麦提作为家中第六代手工铜器制作传承人,一丝不苟制作着每一件铜器。在他的内心里,每一件铜器都是有深厚的文化灵魂,都是他的匠心之作。他制作的铜器,既要兼顾完美的艺术感,也要兼顾生活所需,让铜器充满生命力。

喀什古城第六代手打铜器店。

  “我以前和父亲、哥哥一起在古城铜器一条街开店,开自己的店一直是我的梦想,巴格其巷打造民宿街时,我开始自己创业,近年来,来喀什旅游的人越来越多,生意还不错。”伊玛木·麦麦提说。

  伊玛木·麦麦提的店里陈列着700多种铜器,主要以壶和茶杯为主,一壶四杯的茶具售价在400元左右。铜制的水壶具有加热快、散热慢的特点,而且含有很多对身体有益的元素。来自广东的游客王女士对一个红铜材质的水壶比较感兴趣,她笑着说:“家里人喜欢收藏茶壶,刚好缺一个铜质的,看色泽、花纹都很合心意,用铜水壶对身体也有好处,毫不犹豫地就买了。”

  喀什古城旅游景区有铜器店30多家,店内的壶、碗、瓶、罐制作精美,大多是以黄、红、白等三种颜色为主,有盛水用的铜壶,接水用的铜盆,店里所有的铜制器物都以手工制成,造型古朴,图案纹饰华丽。

喀什铜器。

  随着喀什古城旅游的兴起,以铜器、土陶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物件深受游客欢迎,为旅游景区增加了文化元素,拓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普及力度和传播渠道,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业的融合发展。

  近年来,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申报,项目资金申请和传承保护工作顺利进行。喀什地区深入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进景区、进乡村、进校园和内地援疆省市交流活动,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民间得到传承。全地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1项、自治区级70项、地区级156项、县(市)级474项都得到有效保护,十二木卡姆、土陶制作、民族乐器、铜器制作等融入了文化旅游产业,它们正迸发出与时俱进非物质文化活力和喜人的景象,成为人们现代生活的一部分,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部分,成为群众精神财富、物质财富的一部分,做到了与时代发展同向共进,与人民群众生活同频共振。

 

 资料来源:喀什零距离 

责任编辑:徐徐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

京ICP备1304934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73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