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港闻 > 正文

电影镜头裏的“家” 感叹和期盼/虎哥

2018-09-21 03:16:38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小偷家族》与导演是枝裕和其他电影一脉相承,都是对“家”的不断思考 /剧照

  诸多对於《小偷家族》的评价,比如“穷得只剩下爱”之类,我觉得都是误读。喜欢这些电影,很大原因是是枝裕和对“家”的不断思考,如同电影的节奏,美丽的镜头从各个角度慢慢推进。他不会卖弄温情,《谁知赤子心》为一个起点的话,这是一个关於被遗弃儿童的故事,父母缺位,哥哥领着弟妹维持以“家”过活。

  《海街女孩日记》同样也是没有父母,姐姐领衔的女孩之家,是一种过於理想化、筛除个体性的传统家庭。《比海还深》中,父母离异,风雨夜裏虽有着感人的完整亲情,但“家”这形式还是破碎的。《如父如子》中精英家庭与草根家庭的价值对比,也开了一个思考,联繫“家”是血缘吗?

  《小偷家族》不温暖,反而有很强的废墟感,这些蝼蚁一样的人走在一起,组成了一个“家”,有共同性的过去让他们抱团取暖,这点在接纳小女孩的过程裏很明显,即便通过犯罪的方式生活,这种连接也把他们团成一个整体,家庭是人的集合,连接的是一种牵绊或际遇。没血缘的也许会很脆弱,比如他们準备放弃哥哥逃亡的那一段,但这种连接还是有亲情。

  《谁明赤子心》与《小偷家族》裏都有一个女孩,在原生家庭裏没温暖,相对污秽的“家”更自在。这些电影裏的家庭都不是传统的完整。日本与中国一样有强烈的家庭观念,“家”比个人更是社会基本单位,这些可能都是导演对现实日本社会和价值观的失望,和他自己的理想国点滴。

  他还有一部自编自导的电影叫《奇迹》,讲的是因父母离婚而导致分离的两兄弟,相信在首列列车交错的瞬间会有奇迹发生,用一连串计劃助家人重新找回往日团聚的故事。这是为庆祝日本铁路集团博多到鹿儿岛中央的九州新幹线全线通车的“命题”作文。电影的英文名叫《I wish》,两个名字也许是体现他对电影裏的“家”不同的感叹和期盼。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