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专题 > 改革开放40年 > 正文

改革开放40年 | “钢铁纽带”罗湖桥搭通开放合作路

2018-06-06 14:55:00大公报 作者:石华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罗湖桥见证深圳改革开放发展进程,图为人们通过罗湖桥进入深圳\资料图片

一头连着深圳,一头连着香港。100米长的“钢铁纽带”罗湖桥,它目睹着深港两地经济翻天覆地的变化。建国初期,很多仁人志士就是走过罗湖桥回到祖国的怀抱,投入新中国的建设,成为中国现代科学的奠基者;改革开放初期,也是这座罗湖桥,人们怀揣着梦想一次次从上面走过,把西方最新的信息、技术,甚至产品带到了内地,而香港、台湾的投资者也是从这里回到内地,开始新的创业之路。

罗湖口岸是深圳最早的口岸,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初。1906年,由詹天佑督建的罗湖铁路桥开始兴建,取代原先的木板桥,香港与内地交往加快。

成对外经济政策缩影

彼时,作为内地通往香港的唯一铁路大动脉,罗湖桥,是中国对外经济政策的缩影,是中国开放程度的一把标尺,也是中国对外的一个重要窗口。1950年,经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批准,正式为国家对外开放口岸,当时,进出口岸的大多是当地农民和广州市民,每日仅数百人。

何玉荷,原罗湖海关副调研员。1960年进入深圳海关的前身九龙海关,那时罗湖海关还未成立,业务由九龙海关行李监管处负责。当时过关必须做到人人筛查,行李件件开包检查的监管办法,手续繁琐,旅客过关速度缓慢,有时要等候两、三个小时才能办完过关手续。

1968年进入九龙海关的周冀中,历任深圳海关副关长、郑州海关关长。他对那段历史记忆特别深刻,曾经31个除夕夜他在口岸度过。“不仅是全关总动员,而是全家总动员,人手不够,所有海关的家属都要上前线。年纪大点的孩子帮关员打下手,年纪小点的孩子带上红袖章,在门口维持秩序。”周冀中表示,春节期间过关人流量从每天200人一下飙升到几千人,每天24小时通关,持续20多天。

如今,罗湖口岸过关人数日均超过25万人,相当于一座中等城市的人流在深港间移动。除罗湖、皇岗、文锦渡、沙头角、福田等陆路口岸之外,今年即将竣工的莲塘口岸也在紧张的建设中,加上机场等各个口岸,往来旅客可以选择最便捷的方式往返港深两地。

“中国改革看深圳,海关改革看罗湖。”曾任罗湖海关副关长的施卫云表示,在这个意义上,罗湖海关的每一步都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反映。

“海关改革看罗湖”

改革开放之前,国内物质匮乏,入境人员带的东西都是生活日用品居多。“查验的规章概括起来可以用三个词概括,十米布、三斤花生油、36件。”周冀中回忆说,为了照顾老百姓的生活,十米长的布、三斤花生油以及36件商品在入境时可以免税。

改革开放后,国内经济发展迅速,旅客入境行李包裹也是越来越小,布匹、食物走私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燕窝等高级食品。“有些电器内地没有或者质量跟不上,像洗衣机、电视等大件商品,旅客也不可能直接背过来。”周冀中告诉记者,为了照顾内地市民对物质生活的追求,海关积极配合和落实了国家政策,安排人力负责办理境外售卷、境内提货的业务,较好地解决了市民的实际困难。

如今,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已发生了巨大变化,内地市场物质丰富、商品价廉物美,吸引了大批境外旅客到深圳旅游购物。他们在深圳购买无人机、机器人等高科技产品,返港自用或馈赠亲友,还有一些个体商贩也在深圳购货返港销售。

从无联络到定期会面 两地海关交流更密切

图:罗湖海关关员查验\受访者供图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深港两地海关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周冀中表示,在改革开放之前,两地海关几乎没有联络,改革开放初期的联络也仅限于防走私方面。

如今,每月罗湖海关和香港海关罗湖管制站都会举行一次“深港会晤”,固化定期会晤、互访协作机制,交流口岸工作中出现的新变化、新情况,建立起重大紧急情况即时通报制度,及时通报涉暴涉恐等安保情报信息,共同谋划全局工作,将双方的交流合作从业务和法制层面向队伍和文化等多领域延伸。

如今,罗湖海关与香港海关罗湖管制站每月开展两次“联合行动”,不断完善打私联动长效机制,综合运用微信联系、视频监控、现场巡查和便装侦查等手段,更高效地拦截高风险嫌疑目标,实施针对性查缉,取得良好成效。

在强化监管的同时,深港双方海关每年都会参加两次“过境小组会”,通报对两地重大节日期间出入境客流量的预测,共同做好高峰时间段的人力安排和服务旅客工作。

这是一个特殊的海关,已经拥有百年的历史,尽管它正式命名为罗湖海关的历史只有30年。目前,罗湖口岸的通关环境更加舒适,通关更加便利,国际客流越来越多。

荒地到旺地 见证深圳河畔变迁

图:图为上世纪60年代的罗湖桥入境走廊\资料图片

周冀中刚到罗湖时,周围一片荒地,口岸附近除了海关、边检等单位外,没有更多的居民。“一到晚上,根本不敢出门,道路坑坑洼洼,又没有路灯,怕踩到猪屎。”周冀中称,那时往文锦渡赶猪的人都要经过和平路和建设路,一路上都是猪屎。

“当时宝安县有27万人,海关负责人希望县政府拿出200元人民币修路,不料财政困难的宝安县拿不出。”周冀中表示,这种情况到了1980年明显改变,那时整个深圳都是一个大工地,罗湖也未能例外,丘陵全部剷平,一直持续到1985年,施工才渐渐停息。

1992年,小平南巡后,建设的步伐再一次加快。如今,罗湖桥旁,罗湖口岸联检大楼、深圳火车站、香格里拉大酒店、罗湖商业城、国贸大厦等等摩天大楼拔地而起,港人北上消费已成为节假日再寻常不过的选择。具有百年历史的罗湖桥,也见证了深圳河畔历史的变迁。

周冀中告诉记者,现在他再回到深圳,只能对一些路名熟悉,周围的建筑早已不在……

责任更变 从“防炸弹”到经济保卫

图: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旅客检查大厅\受访者供图

“罗湖海关是1987年1月正式成立的,我为此还做了专门的调研报告。”周冀中表示,当时深港交界处都称罗湖,如果香港方面叫罗湖海关,那么深圳这边命名是个问题。“我找到当时在香港的港中旅、华润等企业的员工,得知香港方面叫‘罗湖管制站’,这才放心的把报告交上去,马上就被批准了。”

“改革开放之前是政治保卫和经济保卫双重任务,当时特务活动很猖獗,在行李箱中都会装有炸弹,那时的检查棚外有一个坑,它的作用就是发现炸弹直接扔进去。”周冀中回忆说,当时每天下班后,弹一弹帽子上的灰尘,正巧碰到同事投过来的眼神。“那个眼神我们都明白,意思是说我们还活着。”

“改革开放时,通关人数一下面临几何数字的增长,罗湖口岸设计的是每日18万人流量的规模,第一天就突破了20万。海关一开始也面临着疑惑,炸弹还防不防?政治保卫还做不做?”施卫云称,很快中央就有了明确的指示,海关以经济保卫为主,政治保卫交由边防部队负责。

经济保卫包含对货币的监管,周冀中记得改革开放初期,当时允许出境旅客携带18.88元人民币,海关称之为“纪念币”,因为当时每张数额的人民币相加就是18.88元;后来,携带币种可以达到188.88元,如今已是20000元人民币。

责任编辑:李孟展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