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HK人与事/观塘新貌\朱昌文

2021-04-27 04:24:05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观塘凯汇商场与住宅大厦群外貌。/资料照片

  观塘,是我居住了超过半世纪的地区,在那裏留下了大量昔日生活的足迹。二○○七年,市区重建局启动了观塘市中心重建项目,这是香港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市区重建项目,重建面积达五十七万平方呎,涉及逾一千六百个建筑物业权,跨越裕民坊心脏地带几条街道,分五期发展。经过十几年大兴土木,拆旧建新,至今头三期发展区建筑工程如期落成,观塘市中心区面貌焕然一新,令人眼前一亮。

  今天出现人们眼前的观塘市区新面貌,最瞩目的是矗立於裕民坊公园旁的四幢楼高四十八至五十二层的巍峨华厦,名为“凯汇”的住宅单位。群厦基座四层平台上设有商场、交通交汇处、小贩市集及公众休憩用地等。最令人感到兴趣的,是位於商场内的公共运输交汇处,它是全港最大的室内公共运输交汇处,率先运用多项创新和智慧元素,包括在巴士总站设置香港首个应用人车分隔概念的冷气候车区,以及全自动操作的智能登车闸门控制系统;而小巴总站装设了由本地企业研发的智能通风装置,并为小巴提供充电设施。交汇处共容纳八条巴士路线,十二条专线绿色小巴及九条红色公共小巴路线。

  这个新型室内公共运输交汇处於本月二日正式启用,部分商场及小贩市集也开张营业,许多观塘居民视之为一桩地区喜事,先睹为快,纷纷前去参观、购物或乘车,感受新环境带来的喜悦,场面十分热闹。我这个观塘老居民也禁不住诱惑,那天早上与家人和亲戚到酒楼茶叙后一齐前去逛遊,在商场和运输交汇处流连良久,看到在有冷气的商场巴士站前排队的乘客,等待巴士到站停定,透明闸门会自动开启,并有广播通知候车乘客登车,秩序良好。对於这项新设施,我们都感到颇为新鲜。

  位於“凯汇”基座的商场被命名为“裕民坊”,共有几层,内设许多零售商店和食肆,但现时大多数尚未开张营业。另外特别设立“裕民里”,用以容纳受重建计劃影响而需迁移的昔日小商户复业。还设有一个“裕民市集”,将聚集昔日同仁街临时市场经营者。商场内亦设有不少绿色设施和绿化休憩空间供公众使用,包括位於三楼的空中花园,种植多种不同种类的植物,营建市区绿洲。

  据悉,观塘市中心早於一九六○年代规劃,当时的设施只是计劃提供给区内约六万人使用,但时至今日,该区人口已大幅增至六十万以上,交通等各项公共设施配套严重不足,许多建筑物亦残旧破落,为了让社区更切合市民的需要,改善他们的生活素质,有需要展开重建计劃。

  观塘市中心重建计劃尚有第四、五期发展区待完成,该两区位处政府合署及裕民大厦一带,将以商业发展为主,楼面面积达二百万平方尺,计劃作零售、办公室及酒店用途,商场面积将逾一百万平方呎,规模比现时的APM商场还要大,将成为区内最大型商场。

  欣看今天观塘市区出现的新面貌,闭上眼睛脑海就会浮现昔日生活在这个地区的种种印象,感到时光飞逝,心中不无感慨。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那时还是我的女朋友的妻子,一家人住在裕民坊的裕华大厦,她在楼下的珠江国货公司任职,而我的父亲又在同大厦的宝汉酒楼工作,因此我对这个地方自然十分熟悉。其后我们的婚宴也就顺理成章在宝汉酒楼摆设。我还清楚记得那晚出席婚宴的亲友和同事,气氛十分欢乐热烈。尤其令我感到高兴的是,为我拍摄照片的是与我同在《新晚报》任记者的著名摄影师陈迹先生,我们尊称他“迹叔”,他拍摄的照片质素很高,至今我閒来翻开相簿,看到他的佳作,便油然忆起他给我的教益。

  再说观塘裕民坊,这条短短的街道,有两家电影院,一家叫“宝声”,另一家叫“银都”,后者专门放映国产影片和本港“长凤新”(长城、凤凰、新联三家影片公司的简称)摄製的影片,我常是座上客。这些影片对於我认识祖国和香港社会很有帮助。

  以上所说,都是我不会忘怀的昔日生活片段。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