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食色/炸肉排江湖\判答

2024-03-27 04:03:06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有吃的地方就有江湖,江湖纷争,往往是从一片混沌时起,到尘埃落定处去。就拿简简单单一块炸肉排来说,东亚人有东亚人的执著,到了欧洲,一样是血统渊源的抢夺。奥地利把它列入国菜当中,意义不言而喻;但意大利人坚称,米兰才是这块肉的快乐老家,只不过在十九世纪由一位军官献给了奥地利皇帝,才让美味跨过国界,以至于后来失控般地声名鹊起。

  历史总是难以考证的,但炸肉排在这两个国家的经典程度,绝对是独孤求败。在意大利米兰,最初的炸肉排(Costoletta)只选用小牛里脊,裹上蛋液和面包糠之后用黄油煎製而成,厨师们为了追求极致,专挑最嫩滑的部位,所以即便是牛肉,吃起来也毫不费力。咯吱脆响中的食指大动,怎么有人能抵抗得住?后来出于造价考量,再加上炸製的方便程度,猪排便慢慢取代了牛排,成为如今更流行的一道菜,并且还拥有自己的另外一个名字“大象耳朵”。将猪里脊肉反复捶打变薄,裹粉后入油锅深炸,最后配上沙拉菜或柠檬片。因为捶打之后的肉排可能比脸还大,加上旁边有一块显而易见的肋骨,当地人就用“大象耳朵”来指代。不管你饿与不饿,落座之后闻到旁边的浓香,也许都会被这只“大耳朵”扇得晕乎乎,立刻点餐。

  美味的路上人人平等,可能今天的你刚在家中吃过一份炸猪排,转眼几个月后到了地球另一端,一样能被盘中的酥脆多汁俘获。这种直勾勾的热量和诱惑,把定力都变成了多吃几口的勇气。虽然如今,炸肉排在不同地方,还经历着一轮又一轮的争论,比如到底是猪还是牛,要有骨还是无骨?包括配菜和炸制程度,林林总总乐此不疲。那金黄的外壳下,总有一代又一代人的热血和创新,殊途同归。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