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报》踏入120周年,这阵子看到很多老报人、曾经的被访者、或者与《大公报》有过擦身情缘的人,都来分享各自的《大公》故事,我也来凑凑热闹,说说我的感受。
虽然,我是近年才开始在《大公报》写时评文章,但我与她的渊源,却始自很远很远的中学时期。
小时候我唸的是爱国学校香岛中学,学校规定每天早上有半小时晨读课,学生只能选两份报纸:《大公报》或者《文汇报》,因为发现《大公报》有个学生投稿园地,所以我选了订阅《大公报》。
每天翻报纸的目的,就是要看看投稿的文章有否被选中刊登,然后,是看副刊、体育新闻、中国新闻,时评、政事从来不是我杯茶。
后来长大了,认识朋友多了,大家来自五湖四海,出身不同学校,我这才惊觉,像我们那样从小看《大公报》、《文汇报》的人不多,因为官津学校订阅的报纸一直都是《明报》和《南华早报》。
到我女儿唸书的世代,小学就已经要读报,订报选择仍是《明报》、《南华早报》,只是多了一个选项《星岛日报》。
其他报纸不能入校园的原因,有的是因为有风月版,有的因为有马经,这些都不适宜学生接触,所以几十年来香港绝大部分中小学订的都是以上三份报纸。
我一直问校长、问教育官员:《大公报》、《文汇报》都没有风月版之类的,为什么总不能打进官津校园?大家左右言他,从没有人能确切回答我。
经历了占中、黑暴,人人都说,香港的孩子缺乏国民教育,缺乏国情认识,缺乏正向思维,而《明报》这些年也泛黄成了《苹果日报2.0》,有些专题甚至比《苹果》更《苹果》,然而,今日香港的官津学校,订的报纸仍然是《明报》、《星岛》、《南早》,国情新闻最多最齐最正确的《大公报》、《文汇报》,依旧不在选择名单内。
有一个战场叫舆论,我们一直失守,时而今日,仍未夺回。
《大公报》是中国历史上最悠久的华文报纸,这样的履历,最有资格进入校园,成为每个学生成长的必读报章。如果大家认同反对派过去一直是用《苹果日报》式洗脑术影响香港人,为什么教育局以至学界今日仍然让阴阳怪气的“苹果2.0”《明报》成为学生阅报主流,而不改用有120年历史的名门正派《大公报》?
舆论战场不只在网络、在报摊,还在学校、在课堂。每天半小时的读报课,是把孩子潜移默化教好修正的唯一机会。如果,全港所有官津学校都必须订阅《大公报》,孩子由小学到中学读了12年国情国事,吸收了12年正确价值观,再被动摇,难度就很大了,我敢保证,因为我就是过来人。